不忍直视!AIDS结合马尔尼菲篮状菌病出现的诸多症状
近年随着艾滋病的流行,马尔尼菲篮状菌病(Talaromyces marneffei,简称TM,原名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 TM)成为AIDS常见的机会性感染之一,也是艾滋病指征性疾病之一。其在东南亚引起的临床感染仅次于结核杆菌和新型隐球菌,居第三位。 在香港约8~10%的AIDS患者感染TM 。在广州、广西近1/3患者被感染。
该病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国家(泰国、老挝、越南等)。我国南方地区(广西、广东、云南、香港等)。北方地区几乎看不到马尔尼菲青霉菌的感染。
◆竹鼠是宿主,为传播的媒介。竹鼠的粪便及洞穴泥土中均可分离出该菌。有报道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在广西捕获的竹鼠中,PM感染率达100%。竹鼠分布的区域与PSM的分布密切相关。
◆东南亚和我国南部地区特点为温暖、潮湿、适合竹林和甘蔗生长、有竹鼠出没。通常春夏季南方雨水较多,真菌生长迅速,因此也是马尔尼菲青霉病多发的季节。
二、发病机制
至于病原菌何以从野生状态进入机体并引起感染的途径,目前尚不是十分明确。目前主要认为TM经吸入方式入侵肺部引起肺部感染,然后通过淋巴和血循环播散到肝、脾、淋巴结、皮肤等。因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也不除外消化道首发感染的可能。
人抵抗TM以细胞免疫为主。其过程主要涉及巨噬细胞对真菌的吞噬和由致敏T细胞所介导的迟发型超敏两大部分。
TM在体内以酵母相生长,其大小适宜于巨噬细胞吞噬巨噬细胞吞噬后将真菌抗原呈递给致敏T淋巴细胞。致敏T淋巴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活化巨噬细胞的酶系统,达到杀菌作用。杀菌同时巨噬细胞所释放的细胞因子等。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TM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网状内皮系统,故而在富含单核-巨噬细胞的组织、器官如淋巴结、肝、脾、肺、皮肤等发生病变。多核巨细胞反应、巨噬细胞肉芽肿形成 是肝、脾、淋巴结肿大的病理基础。
不同的CD4+ T淋巴细胞计数,AIDS患者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的感染率不同;
据统计:
■ 当CD4≥200个/uL时,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率25.9%,青霉菌感染﹤2%。
■ 当CD4﹤200个/uL时,合并深部真菌感染率45.2%,其中青霉菌感染率20%。
■ 当CD4﹤50个/uL时青霉菌感染可达35%。
局灶型:TM入侵后病变的表现形式由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决定。机体免疫功能基本正常或轻度低下时,为慢性局灶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表现病变局部的慢性脓肿。
播散型:AIDS患者免疫功能缺陷,CD4减少或缺失,吞噬了真菌的巨噬细胞无法活化杀菌,导致巨噬细胞大量增生,其中的真菌大量繁殖,含菌的巨噬细胞经淋巴和血液循环造成全身播散性感染。此时全身网状内皮系统出现明显的巨噬细胞增生反应,表现为肝、脾、淋巴结肿大,器官组织内发生灶性坏死。
三、病原学
◆马尔尼菲蓝状菌(TM)是1956年巴斯德研究所的Capponi等在越南从一只死于网状内皮真菌病的中华竹鼠肝脏中首次分离发现,为纪念该所的主任Hubert marneffe 1959年将该真菌命名为马尔尼菲青霉菌,2011年更名为马尔尼菲蓝状菌。
◆TM在自然界的分布主要在土壤,其孢子易随风播散。该菌也可以在水中长期存活。TM属真菌中的青霉属。目前发现的青霉有300多种,绝大多数是非致病菌。在致病青霉中,TM是致病力最强的一种,是条件致病菌。
◆TM是青霉中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菌,即不同温度表现为不同形态。25℃时为菌丝相,35℃时为酵母相(致病相)。25℃时生长快速,具有青霉所特有的帚状枝及孢子链, 呈菌丝相。2~3天即产生特征性的水溶性葡萄酒红色素。35℃培养,菌落无色素产生,镜下可见圆形、卵圆形、两端钝圆形略弯曲呈腊肠形有横隔菌体。
四、病理特点
马尔尼菲蓝状菌病变累及淋巴系统,导致淋巴结正常结构被破坏,淋巴细胞减少或消失,被大量增生的巨噬细胞取代,细胞内外可见大量成堆聚集或弥漫分布的圆形淡紫色圆形酵母相真菌菌体及孢子,PAS染色部分菌体呈腊肠样,偶有横隔。不同器官、不同免疫状态下有不同改变。有肉芽肿、化脓、坏死、渗出等多种表现 ,共同点为巨噬细胞增生,PAS染色腊肠样的真菌。免疫功能缺陷者以坏死型为主。
五、临床表现
●局限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见于免疫功能正常或基本正常的患者,病原菌进入人体后仅局限在入侵部位。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皮肤、淋巴结或肺部的脓肿,类似于结核病的冷脓肿,部分伴有溶骨性病变,血培养阴性。免疫功能低下时可以发展为播散性感染。
●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
多见于CD4 ﹤50个/uL的患者,是重症真菌感染性疾病,是AIDS的主要死因之一。临床表现多样化,主要取决于PM侵犯的器官及程度,往往多系统表现相互交叉。除皮疹外,其他表现均无特异性。
➤全身表现:畏寒、寒战、发热,呈不规则中、高热,乏力、纳差、恶心、呕吐、消瘦、盗汗。
➤呼吸系统: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胸腔积液。
➤血液系统:贫血、血小板减少。
➤淋巴系统:常见颈部、锁骨上窝、腹部淋巴结肿大。
➤消化系统:腹痛、腹胀、腹泻、黄疸、肝脾肿大、消化道出血、腹水等 。因腹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导致腹痛,以脐周明显,可有剧烈疼痛而无其他原因解释。病变波及口咽部时口腔疼痛,口咽部、上颚粘膜表面亦可见坏死性丘疹,累及食管时出现吞咽时胸骨后疼痛,上述疼痛影响患者进食,严重者无法饮水,流涎。部分患者出现巨大肝脾。
➤泌尿系统:肾功能改变,甚至肾功能衰竭。
➤中枢神经系统:脑膜炎,少见报道。
➤皮疹:为播散型马尔尼菲篮状菌病的特征性体征,具诊断意义。发生率报道从25~55%不等。为坏死性丘疹,丘疹中央坏死结痂,形成具有特征性中心部凹陷形同“小火山”或“脐窝状”软疣状的小结。主要分布于面部,颈、躯干、四肢亦可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