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疗法 与患者的潜意识对话解决内心困扰
长久以来,催眠在人们心中都有着神秘的印象:一位催眠师在被催眠者面前,让怀表不停地左右摆动,被催眠的人目光呆滞,此时无论催眠师问什么问题,都会如实相告。
生活中的催眠真是这样的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心理病房副主任医师罗佳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催眠确实存在,只不过上述画面所描绘的场景是一种“舞台催眠”,利用催眠导入来控制他人,不符合伦理道德。从广义角度来说,催眠是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又称为单一意念状态或恍惚状态。在临床心理学中,催眠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与“舞台催眠”不同,临床催眠强调合作和尊重,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解决内心困扰。
催眠被当做治疗手段使用最早是在1775年,当时的学者认为这是由治疗师引起的一种被动的、类睡眠状态。现代临床催眠主要是指来访者在治疗师的引导下,进入注意力高度专注的聚焦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改变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影响其感知觉、情绪、想法甚至行为,从而帮助来访者处理当前遇到的心理困扰。罗佳说:“生活中的催眠无处不见,比如当一个人被口若悬河的推销员吸引过去,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推销说辞中,并为之打动时,就处于一种催眠状态。”
临床催眠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治疗流派,而是心理治疗中一种较为常见的工具,通常与其他疗法相结合,适用范围比较广,比如低自尊、疼痛、焦虑、轻度抑郁、压力管理、失眠、心理创伤等常见的心理问题,都能借助临床催眠来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前提是来访者愿意积极配合治疗。在治疗开展之前,治疗师不仅要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也要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正确评估。通常而言,催眠包括一个导入程序,来访者将会被暗示,从而进入想象体验中,暗示包括让来访者调整身体找到舒服的坐姿,使用有吸引力的言语来让来访者的注意力聚焦;随后进入恍惚状态,在来访者恍惚状态下对其进行创伤处理,矫正歪曲认知,激活其内在资源等;最后让来访者与现实建立联系,再回到清醒状态。
现代临床催眠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疗愈的能力或经历,这些潜在的能力或经历就好比宝贵的积极资源,只是被人们隐藏或遗忘了,借助催眠的手段,可以发掘或利用这些深藏的资源,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比如面对一位因压力过大而导致后背疼痛的来访者时,通过催眠进入到恍惚状态,来访者可重新回忆起童年跑进母亲被窝时那种温暖而放松的感觉,通过暗示,引导来访者将这种温暖放松的感觉放入其疼痛的后背,重新体验后背的躯体感觉,疼痛可逐渐减轻。”罗佳说,利用催眠,治疗师可以绕开来访者的阻抗(不愿表达内心想法),直接对话潜意识,接受来访者要传达的信息,可以说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沟通方式。
相关新闻